日本的和果子(和菓子/わがし)和唐代以及宋代的果子有什么聯(lián)系嗎?是由唐代的唐果子發(fā)展而來的嗎?
和果子(わがし)與唐果子(からがし)是兩碼事。
在日本,“和果子”起源很早,最早是繩紋時代彌生時代水稻種植發(fā)展的副產(chǎn)物。
但是當(dāng)時受到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的限制和果子還非常的原始,僅僅是植物果實曬干后搗碎加入稻米磨成的粉制作而成-----所以叫“果子”,目的是為了提高植物果實的保存時間。
起初并不叫“和果子”這個名字,而是叫“毛知比”,然而這個名字其實是漢字傳入日本以后才取的。
后人復(fù)原的早期和果子“素手餅”公元645年日本大化改新。
遣唐使們帶回來了唐朝的點心制作工藝。按照這些工藝制作而成的食物叫做“唐果子”。特點是加入了飴糖(麥芽糖)、并且通過模具定型工藝、胡麻油油炸工藝來整體提升食物的色香味。而這些工藝在大化改新之前的日本是沒有的。
更重要的是,飴糖這玩意兒最初是中藥,是作為藥材而非食物傳入日本的,砂糖這種精制糖更是想都別想。
這就使得唐果子在起初并不是食品,而是僅限貴族品嘗的高檔藥品以及祭祀用品。
到了平安時代中期以后,隨著生產(chǎn)技術(shù)的發(fā)展,唐果子才開始轉(zhuǎn)變?yōu)槭称?,然而由于制作成本太高(榨油、制糖在?dāng)時的成本很高)也僅限貴族享用。
等到了鐮倉時代末期,受到宋朝點心文化的影響以及日本生產(chǎn)水平的提高,才出現(xiàn)了平民也能吃的唐果子-----煎餅(せんべい)。
不過當(dāng)時的煎餅并不像如今山東煎餅那樣,而是接近于烙餅、火燒這樣的食物。
好像臺灣那邊叫做xx仙貝,不是野獸仙貝哈。
隨便找了個圖,各位湊合著看吧在后來的歲月里,和果子技術(shù)與唐果子技術(shù)互相影響、互相取長補短,共同發(fā)展起來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的羊羹。
羊羹本身是中國傳入的肉類食物,但是由于鐮倉時代的日本普遍信禪宗佛教不吃肉,所以用小麥粉、紅豆粉等素食做出來了擬似肉類羊羹的東西,再用模具蒸制定型,最后冠以羊羹的名字在日本傳播開來,成為當(dāng)時盛行的茶道點心。到了江戶時代還加入了寒天(我國叫瓊膠),在模樣上更加令人垂涎欲滴了,近代以后反過來傳入我國,如今咱們吃到的羊羹都是這種素食食品-----而且還齁甜。
總之你可以理解為青島的嶗山可樂(嶗山可樂是用中藥熬出來的仿可樂類飲品)
我可沒給嶗山可樂打廣告哈后來隨著葡萄牙人等西方國家的南蠻貿(mào)易,還出現(xiàn)了南蠻果子。
但這與本話題無關(guān),我懶就不說了。
哦對了,補充一點。
上文提到了和果子最早的原料是是植物果實干燥磨碎后的粉。
如今和果子也保持了這一點。
其最大的特點之一是點心種類隨季節(jié)變化,唐果子的種類通常是固定那幾樣。
一些有名的店鋪通常在每個季度甚至每個月,根據(jù)時令蔬果來制作不同的和果子。
比如:
1月份的“菱葩”
2月份的“梅衣 ”
3月份的“引千切”
4月份的“花見団子”
5月份的“柏餅”還有粽子(日本是有粽子的,不過是很細的圓錐形)
6月份的“紅だすき”
7月份的“夏の露”
8月份的“竹流し”
9月份的“月見団子”(這玩意兒可以用來祭祖后再吃)
10月份的“菊の葉”
11月的“亥の子餅”
12月的“笹結(jié)び ”
里面是這樣的冷鏈服務(wù)業(yè)務(wù)聯(lián)系電話:13613841283
標簽: